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NBCT)

(from groups.google.com/News Dashboard) (treasureCollection)

未來城市@天下 <– 連結

三支利箭推升台灣的精準醫療
衛福部指出,台灣在精準醫療所射的第一支箭是99年通過《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第二支箭是101年中研院成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依據不同遺傳氏族在臺灣地區居住分佈的特性,並針對本土常見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在研究設計上採取世代研究、病例對照研究與藥物基因體研究等多重方法。世代研究將募集20萬名一般民眾及10萬名常見的10~15種疾病患者一同參與,收集參與者的健康情形、醫藥史、生活環境資訊與生物檢體、健康變化情形與治療狀況。截至108年10月底,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累計的參與總數超過12萬,透過這些參與總數幫助我們提升醫療品質。

集合眾人力量 Biobank共享時代來臨
目前台灣已核准成立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總建置數高達450萬件,但受限規模大小不一,且申請程序繁複,缺乏統合,導致運用效益有限。為突破此困境,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邀集中央研究院、衛福部、國衛院等部會,共同研商規劃建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整合國內現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並於今年10月30日成立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現在透過單一窗口和簡便的審核程序,醫學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可以一次取得所有的資料,觀察到大量的基因,讓研究成果更準確。
人機協作 生醫產業數位加值
有關於未來生醫產業如何利用數位科技,國衛院病理核心實驗室主任黃秀芬以組織病理為例說明。過往癌症病患的腫瘤切片都是由病理科醫生用肉眼看顯微鏡來做判讀和診斷,包括良性、惡性、罹患哪一種疾病……等細節。但目前透過全玻片影像掃描等數位科技輔助,由病理醫生協助定義有哪些重要的異常判別特徵,再由程式設計師編寫在程式中,經由一系列分析衍生出數據與診斷。運用AI判讀的數位醫療,仍有醫生負責最後把關,做出正確診斷和處理。因此,人機協作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判讀,提升診斷速度與精準度,最大益處就是降低醫生的工作負擔。
展望未來的生醫產業人才培育,需要跨領域的多元培育。黃秀芬強調,過往僅需要連結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未來的生醫產業人才不但要懂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還要了解生物技術(Biotech)相關科技,包括基因、大數據等,才有能力與醫生對話,解決醫生在臨床上的問題。黃秀芬也以美國的就業現況為例,預告基因分析、基因判讀等領域也將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熱門專業。
行政院政委吳政忠表示,生醫科技是我國政府的5+2科技產業政策之一,我國發展生醫科技具備眾多優勢,包括行之多年的健保制度與資料庫、ICT產業創新先進、科技與醫療產業的人才資源,再加上人體生物資料庫若能做更有效的統整,將成為醫界、學界與產業界研究的最佳利基,可望進一步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實現精準醫療、智慧醫療、遠距醫療與預防醫學。
1 reply from Su-Fang: https://nbct.nhri.org.tw/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