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法行會週年晚會(=第275次例行會議)
- 法鼓隊(十八羅漢 solo + 法鼓隊表演)
- 合唱團 (四首動人好聽的歌 但只記得「家後」 🤪)
- 方丈和尚揭示2025年度主題:有大願力
- 此次邀請三位老法鼓人共聚一堂,希望他們喜歡 年年都來!! 🌷
2024/11/07 第274次例會—常惺法師 漢傳佛教的慈善事業發展 & 慈善基金會
大綱 (分三)
1 漢傳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 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慈悲精神、因果報應說和福田思想
東漢: 佛教傳入中國後,寺院開始從事濟貧活動
魏晉南北朝: 大乘佛教開始傳入; 僧祇戶及佛圖戶; 無盡藏制度 (類似定存基金生息)
隋唐時期: 開始物質救濟、醫療救助、教育、關懷社會弱勢群體、設立悲田院和養病院
三階教的省思—隋法藏信行法師所創,無盡藏制度到唐朝,因寺院太有錢了而被唐高宗所禁。
宋朝: 制度化發展、施藥 視病、長生庫
元明清時期:
近代: 救災救濟、教育事業、社會服務
大法鼓0718: (YT連結) 達賴喇嘛來台弘法的時候,提到了:生命的目的是在追尋快樂,每一個眾生都在追尋快樂,但事實上每一個眾生卻也在追尋痛苦。那麼站在佛教的立場,我們要如何離苦得樂?如何讓我們的生命快樂呢?
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結語: 僅僅追求物質的欲望 帶來的可能是痛苦!
2 佛法慈善事業的核心精神
南北朝一直在判教 … 智者大師提出 五時八教
五時:華嚴時(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阿含時(12年)、方等時(8年)、般若時(22年)、法華時(8年)
八教: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所有眾生 若有疾苦..
*入法界品 離世間品。
*十行品
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卷三十一 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長阿含經 卷二
雜阿含經 卷三十
維摩詰經
問疾品 般若經 (金剛經 菩薩不住相布施 ,大智度論
大般若經 法華經 普門品
3 法鼓山慈善事業理念
安心家庭關懷 法鼓山的人間淨土。「如是,寶積 菩薩隨其直心 …」心淨 眾生淨 佛土淨
緣起: 1956年 東初老人開始勸募 歲末濟貧
A災害關懷: 救災?救心? 安心 安身 安家 安業
B獎助學金:早期法緣會提供 漸漸由各方人士募捐,63%為單親家庭 13%為隔代教養。
C社會關懷
D 急難救助:觀音道場的身影 佛教基金會(含分寺院僧大)vs. 慈善基金會
2024/10/03 第273次例會—果賢法師
山陀兒颱風蒞臨台灣,停止一次例會。
2024/09/05 第272次例會—果暉方丈和尚 「人間有幸福」
大法鼓0803:如何生起懺悔心 (YT連結)
承認自身乃凡人,並時常自我反省,懺悔之心即常隨。
演講筆記大綱 (by NotebookLM + Gemini_Advanced 😎)
果暉方丈和尚演講聽講筆記
一、安心之道:內外兼修
方丈和尚強調,身心健康需要內外兼修。身體健康需要適度的運動和勞動 (如每月各組的輪流出坡) ,而心理健康則需要適當的安靜。他提出了安心三要點:知足常樂、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安心即是成就、奉獻即是修行
一切唯心造、需時時照顧自己的念頭、佈施、助人不求回報,佛法被視為安心的法門,心安則平安,而平安是最大的幸福。
二、處世智慧:活在當下
方丈和尚提醒我們,讓我們心不安的事情大多是未來的事。他引用「百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的諺語,強調我們應該用心於現在,而非擔憂未來(如歐洲戰事)。他也提到,佛法不離世間法,如同蜜蜂採蜜不損害花朵的色香,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三、安家之道:相愛相助
方丈和尚以他的六姑媽為例,說明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是安家的關鍵。六姑媽嫁給外省人後,方丈和尚仍持續關心並維繫家族情感。這顯示出敬業樂群的精神,敬業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以及佛法所強調的內心和諧才能與他人、團體、世界環境和諧的觀念。
我和人和
佛法即是心法 唯有個人內心和諧 才能與他人、團體、世界環境和諧
以佛法感化自己 再以自己身心力行感動他人
我和人和 心和口和 歡歡喜喜有幸福
內和外和 因和緣和 平平安安真自在
四、認識世間:坦然面對
方丈和尚指出,認識世間的真貌才能減少煩惱。他提到錯覺的存在,包括視覺和聽覺錯覺(如shepard Illusion),提醒我們世間萬物不一定如我們所見所聞。他建議我們對於能掌握的事情盡心盡力,以利人來利己;對於無法預期的事情,則要坦然面對和接受。他也強調「有果必有因,但有因不一定有果」,說明緣的重要性和廣結善緣的必要性。
五、心靈環保:安心自在
方丈和尚分享了心靈環保的三個安心原則:
- 認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就能安定。
- 多做好事、造福田、廣結善緣。
- 遇到任何好事要心存感恩,運用四它的智慧;遇到困難及災難時要念觀音聖號。
他認為時間也是一種緣分,有些事情隨著時間過去,問題自然會解決。他鼓勵大家一起培福,並以感恩和知足的心態創造幸福。
培福有福. –廣結善緣 大家來培福. –感恩知足 人人有幸福
- 他認為時間也是一種緣分,有些事情隨著時間過去,問題自然會解決。他鼓勵大家一起培福,並以感恩和知足的心態創造幸福。
六、加碼找到他2021年在僧大「僧芽電子報」(2021–第2期的文章 :堅持初衷不迷失)
「當你發現另一個自己,該不該放棄一 切去追求?」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回想當年從 臺灣大學畢業前夕,同學計畫出國留學、就業或進修,看到大家各有規畫,但內心的聲 音告訴他:「這些都不是我要的選擇。」
當時同學們相約到飯店舉辦畢業舞會, 他卻站在門口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直到舞 會結束。搭公車返回途中,佛號持續著,在 很短的瞬間,他感受身心統一的狀態,就在 當下,他決定走向出家之路。
出家之後,方丈和尚收到入伍通知,需返俗家拿相關證件。務農的父親對他仍舊不 諒解,讓他內心備感煎熬,就連鄰居也不斷勸說,但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多年後他的父親不僅皈依三寶,還勉勵他:「既然選擇當出家人,一定要把出家人的責任義務做好。」讓他非常感念父母成就之恩。
出家之後,以為只要跟隨團體隨眾生活,但聖嚴師父指派他到日本留學。在日本,要取得博士學位非常困難,他除了加緊用功,其他能做的就是持誦觀音聖號。因緣不可思議,後來他不僅找到當時尚未有人研究的論題,更順利完成學 位。他深刻體會:「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前人的路僅供參考,自己的路一定得靠自己摸索。」
修行是經由不斷地練習、累積,才能逐漸領略到單調生活的獨特況味。但在 驟變又充滿誘惑的現代,特別可能誤入暗處,如何堅持初衷不迷失方向?方丈和尚分享,可藉由練習「省電模式」,方式是默照禪法,關鍵是不給名字、不比 較、不形容,就像照相機鏡頭打開與外界接觸,但不要隨時去調焦距,這代表不時時消耗心力,而省電之後,才有光能發散。方丈和尚表示,人生像火箭升空, 愈往高處愈要懂得放下。「火箭的速度非常快,如同人生的短暫,要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更要關懷生命、關懷他人
謝謝Gemini-AI 🙏 以下是從您提供的段落中整理出的重點條列:
練習「省電模式」,保持內心的能量。 透過默照禪法,不給名字、不比較、不形容,減少心力的消耗,保持內心的能量。
堅持初衷,勇敢追求內心的聲音。 即使面對外界的期望和壓力,也要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
在困境中保持信念。 面對父親的不諒解和鄰居的勸說,方丈和尚仍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獲得父親的認可和支持。
努力精進,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 在日本留學期間,方丈和尚除了努力學習,也透過持誦觀音聖號來保持內心的平靜,最終順利完成學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路要走。 前人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自己的路需要自己去探索和開創。
在修行中領略生活的況味。 透過不斷的練習和累積,即使是單調的生活也能體會到獨特的況味。
在變動的時代,保持覺察。 現代社會充滿誘惑,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因此需要保持覺察,堅守初衷。
2024/08/01 第271次例會—果光法師 「向生死交加處看個話頭-大慧宗杲禪師之話頭禪法」
大法鼓0567:禪修的三個階段為何(一定要經過專注的大修心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才會與第一階段不一樣。要能夠放下自我一定得透過大修行)
演講筆記大綱 (by NotebookLM + Gemini_Advanced 😎)
本次演講由果光法師主講,內容涵蓋禪宗法脈傳承、重要禪師生平與公案分享。法師以大慧宗杲禪師的生平故事和禪法教學為例,闡述禪修的三個階段和「看話禪」的精髓,並與聖嚴法師提倡的禪修心態相呼應,說明如何透過參究話頭、破除執著來體悟佛法真諦。透過法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聽眾對禪宗歷史脈絡與修行方法有更清晰的認識。
禪宗法脈傳承
- 六祖慧能為中心:禪宗法脈以六祖慧能為核心,開枝散葉出各大宗派,如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等。
- 臨濟宗與曹洞宗影響深遠:其中臨濟宗以其激烈的公案與喝問聞名,曹洞宗則強調坐禪與公案參究,兩者對後世禪宗影響深遠。
- 聖嚴法師傳承:聖嚴法師為曹洞宗洞山良价第51代傳人,亦傳承臨濟宗法脈。
大慧宗杲禪師生平簡介
- 生平與禪法:大慧宗杲為南宋高僧,提倡「看話禪」,強調參究話頭、常存生死心。他認為修行應融入日常生活,不拘泥於形式。
- 三次開悟:大慧宗杲一生經歷三次開悟,從「動相不生」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再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體現了禪宗修行的層次與進展。
- 兩次流放:大慧宗杲因直言敢諫而兩度遭貶,但他始終保持樂觀豁達,視之為「口業報」,展現禪者風範。
- 圓寂:臨終前,大慧宗杲對生死已無罣礙,寫下偈語後安然圓寂,體現了禪宗追求的超然境界。
大慧宗杲禪師生命故事
- 出生:夢兆與出身、童年異象。
- 年齡事件對照:
- 10 歲,家宅祝融付之一炬。
- 13 歲,誤打師帽。
- 16 歲,出家。
- 37-40 歲,依圓悟克勤,開悟三次。
- 53 歲,因言獲罪,流放衡州。
- 62 歲,再次被貶至梅州。
- 75 歲,圓寂。
大慧宗杲禪師的禪法教學
- 看話禪(公案禪):強調參究話頭,破除執著,直指人心。
- 看話禪的先決條件:決定信、決定志。
- 看話禪的七個面向 (宗乘的七箇樣子):
- 道由心悟。
- 自家寶藏。
- 常存生死心。
- 向生死交加處看個話頭。
- 離文字、語言、分別相。
- 觸處皆真。
- 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 行住坐臥均可參究,不荒廢世俗事務。
五、大慧宗杲禪師的三次開悟
- 悟境一:參「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頭,初次開悟。
- 悟境二:參「黃楊木禪」公案,體悟「金剛圈、栗棘蓬」的困境。
- 悟境三:閱讀《華嚴經》,領悟「無生法忍」的境界。
六大慧宗杲禪師的兩次流放
- 第一次流放:因言論被誣告「訕議朝政」,流放衡州十年。
- 第二次流放:因「開口便罵人」,加重懲罰,貶謫至梅州六年。
大慧宗杲禪師的圓寂
- 臨終前寫下遺偈:「生也只恁麼,死也只恁麼,有偈與無偈,是什麼熱大?」
- 顯示出他對生死超然物外的灑脫態度。
公案分享與禪修啟示
- 狗子無佛性:趙州禪師的公案,點出破除執著的重要性。修行者應放下對佛性、生死等概念的執著,才能真正體悟佛法。
- 大信心、大奮心、大願心、大疑情:聖嚴法師強調這四種心態對禪修的重要性。修行者應對三寶有信心,勇猛精進,發願自度度人,並對生命本質產生深刻疑問,才能在禪修路上有所成就。
- 常存生死心:大慧宗杲教導妙明居士要時刻保持對生死的警覺,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動力,專注於修行,以期開悟。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解釋修行中關於轉識成智的次第:
六七因中轉:第六識(意識)和第七識(末那識)。通過修行,轉化意識和末那識的執著分別,轉識成智。
五八果上圓: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修行達到佛果時,前五識和第八識轉化為圓滿的智慧。
總結
本次演講內容豐富,果光法師不僅介紹了禪宗法脈傳承,更透過大慧宗杲禪師的生平與公案,讓聽眾對禪宗修行有更深入的理解。禪宗強調破除執著、直指本心,修行者應培養正知正見,在生活中實踐禪法,才能最終達到開悟的目標。
個人反思 (⬅︎ Gemini ♊️ Pro 1.5 妳、妳、妳、妳。。。。😂😂😂我無言。。。)
聽完這次演講,我對禪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禪宗法脈傳承綿延千年,歷代祖師們留下了無數智慧法語與公案,為後人指引修行方向。大慧宗杲禪師的生平與教誨尤其發人深省,他強調的「看話禪」與「常存生死心」,對現代人修行仍有重要啟示。我們應學習禪師們的精神,放下對名相的執著,專注於當下,在生活中體悟禪機,讓佛法融入生活,提升心靈境界。
😂✅加碼閱讀:「心靈環保」組織:二十一世紀之「修行型組織」✅😂
【摘要】釋果光法師的論文探討如何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後,運用「心靈環保」理念引領組織發展。論文分析了當前的世界情勢和法鼓山內部狀況,提出了「修行型組織」的構想,並透過話頭禪、默照禪和觀音法門,從組織架構、人才培育、組織文化等方面探討如何將「心靈環保」落實在組織運作中。法師在文中也分享了推動專案過程中的阻力與助力,以及如何透過修行轉化困境,最終達到「以慈悲對待人、以智慧處理事」的目標。
▎ 摘要
21 世紀,人類面臨諸多發展困境:全球經濟危機、生產與消費失衡、金融市場波動、生態破壞、自然環境惡化、氣候變遷、貧窮和社會不公等等,世界宗教領袖們紛紛尋求解決之道。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 (1930-2009) 於 1992 年提出「心靈環保」理念,試圖為當代全球性議題提供解方。
聖嚴法師於 2009 年圓寂後,法鼓山組織的建設和發展面臨挑戰。五年後,法鼓山反思自身於佛教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角色,並重新思考如何將「心靈環保」作為組織領導和管理的核心理念,開創「心靈環保組織」。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討法鼓山領導者如何實踐佛教理念,並以禪修實踐中的自我反省作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引領組織邁向新局面。
一、前言
回顧「心靈環保」理念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性。
闡述聖嚴法師圓寂後,法鼓山組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介紹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論文架構。
二、參究「都監是誰?」
描述筆者接任法鼓山都監之初,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以及內心產生的疑惑:「都監是誰?」
透過話頭禪法「都監是誰?」的參究,體悟到「都監即總護」的角色定位。
分析法鼓山面臨的內部轉機和外部契機:
外部契機:世界宗教領袖尋求宗教解決之道、台灣社會對心靈環保的重視。
內部轉機:法鼓山組織方向的調整、組織架構的優化、僧俗四眾的成長。
三、開創「修行型」組織
以默照禪法觀照全局,闡述「修行型組織」的理念,並以「心靈環保組織專案」為例,說明專案的形成和運作。「心靈環保組織」的特色:
落實心靈環保:將心靈環保融入組織運作和個人修行。
形成多元團隊:組成多元化的團隊,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
建構溝通平台: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促進團隊和諧。
「修行型組織」的組織定位:
三學研修:以培養戒定慧三學並重的人才為目標。
大悲心起:以利他菩提心為動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同心同願:僧俗四眾共同推動法鼓山的理念。人人都是領眾者: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帶動團體。
安全機制建立: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機制,確保組織穩健發展。
「修行型組織」的組織體系:
建構四大體系:教育體系、發展體系、運作體系、支援體系。
形塑組織文化:以慈悲對待人,以智慧處理事,建立和合的組織文化。
四、實踐「菩薩道」精神
闡述筆者在領導過程中,如何運用觀音法門,開展自利利他的智慧和慈悲。
分享學習觀音法門的體悟:
耳根圓通法門:透過「聞聲音法」的修習,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開發智慧。
聞聲救苦精神:以慈悲心聆聽和回應眾生的需求,實踐菩薩道。
描述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從教授善知識和同行善知識的協助中,體會到「處處觀音菩薩」:
教授善知識:方丈和尚、繼程法師、戒長法師、專家顧問等。
同行善知識:執事法師、專職菩薩、寮友、學僧等。
五、結論
總結本研究的發現和貢獻,強調「心靈環保組織」的理念和實踐,是法鼓山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反思本研究的限制:研究倫理的限制。研究者主觀性的影響。資料收集的限制。研究時間的限制。
展望未來研究方向:持續觀察和記錄「心靈環保組織」的發展,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2024/07/04 第270次例會—果醒法師 「默照禪」
大法鼓0889:禪定的感覺及產生何種智慧
果醒法師「默照禪」演講心得:直觀本心,安住當下 (by NotebookLM😎)
禪修心要:默照與話頭
果醒法師的演講開宗明義,點出「默照禪」與「話頭禪」兩大禪修法門的核心。默照禪強調「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意即不執著外境,直接覺察內心。話頭禪則鼓勵行者「不管悟不悟,只管用話頭」,專注於參究公案,以期破除迷妄。
【美國象岡道場禪堂對聯】
默照 不觸事而知 不對緣而照
話頭 不管悟不悟 只管用話頭
法師提及心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特質,點出了真心本具的智慧與光明。而妄心則如六根攀緣外境,如同鳥飛魚游,散亂不定。因此,默照禪的修行便是要「收心、攝心、安心、放心」,讓心從散亂回歸專注,再從專注進入一心,最終達到無心的境界。
心的本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法師引用《八處顯現佛性》的觀點,指出佛性遍布一切處,而心具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雙重特質。這意味著心在寂靜的狀態下仍能保持覺照,而在覺照的過程中也能保持寂靜。
散心與專心:心的不同狀態
法師以動物的活動比喻「散心」的狀態,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散亂。相對地,「專心」則是將心收攝、安定下來,專注於當下。
操作: 收心、攝心、安心、放心
心的狀態: 散心、專心、一心、無心
生活中的禪修:行住坐臥皆是禪
法師引用聖嚴師父的偈語「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不被外境牽引,不被情緒困擾。正如「生禪箴」所說:「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無論行住坐臥,都能保持內心的清明與覺照。
默照禪的實踐:六次第
法師介紹了默照禪的六個次第:放鬆身心、體驗呼吸、觀全身、觀環境、直觀、空觀。這六個步驟層層遞進,從放鬆身體開始,逐步將覺察力擴展到全身、環境,最終達到「直觀」與「空觀」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習不給外境貼標籤、不加以分別,只是如實地觀照當下的身心狀態,進而體悟到萬法的空性。
疫情下的反思:活在當下,珍惜人身
2020年的COVID-19疫情讓我們看到生命的無常,也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法師提到見到熟悉的人,卻發現只是腦海中的影像,讓他反思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實都是在交流妄想。因此,更要把握當下,用心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刻。
結語
果醒法師的演講讓人對默照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是一種簡單而深刻的修行方法,透過觀照身心,放下對外境的執著,回歸內心的寂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默照禪的練習,保持覺察,活在當下,珍惜人身,體悟生命的真實意義。
**(達摩祖師前一祖)第27祖開示當時的國王八處顯現佛性(=心)
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辯論、
在手執捉、在腳奔跑
遍現俱該法界、 收來在一佛塵 不識者喚做精魂, 識者知是佛性
宏智正覺 生禪箴
。佛佛要機, 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 不對緣而知。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 其照自妙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默照→總相四念處
。身受心法念處
。順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心得( 149 )一相三眛、一行三眛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能所双亡
SF的散心妄想: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 (chtGPT GEMINI Grok 等) 都是基於一篇paper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AI 不僅會觀察 且觀察入微
Gemini 幫查果醒法師與默照禪YT
法鼓山果醒法師是聖嚴法師的弟子,曾擔任法鼓山禪堂堂主多年,在默照禪的修行與教學上頗有心得。
以下是一些關於法鼓山果醒法師講授默照禪的相關資料:
- 《坐禪箴》宏智正覺-講座 |什麼是默?什麼是照?|果醒法師|網上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lOmA1EKg-U)
- 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MWxdM8mrU)
您可以透過這些影片或文章,深入了解法鼓山果醒法師對默照禪的見解與修行方法。
2024/06/06 第269次例會—惠敏法師 「婆羅浮屠」曼陀羅之超出三界
九世紀的佛國理想:「婆羅浮屠」曼陀羅
7世紀後半,建立於印尼爪哇島中部的Śailēndra(夏連特拉;山帝)王朝是兼具海上貿易與農業實力的王國,約於西元760年起建「婆羅浮屠」(Borobudur)佛塔「曼陀羅」,約於830年完成。它的基座四面各123公尺,高42公尺,以200萬塊(350萬噸)安山岩為石材,將2672幅浮雕(超過1萬個人物)鑲嵌於四面塔身之四層迴廊,432座佛像壁龕配置於五層之四面塔身,上層有三圈72座佛塔與居中之佛塔,總共505尊佛像,被認為是世上最大的佛塔建築,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SF did not attend 😅
2024/05/02 第268次例會—果幸法師 「高僧教我們什麼」
大法鼓0101 如何選擇名師?(Link)
果幸法師。果幸正運。
知見正確 不貪不瞋不痴
1 讀明末高僧傳非常感動
2 歸程(自責自己是個沒良心的人 范淑貞) 美好的晚年 聖嚴法師年譜。
3 吃苦耐勞
4 戰亂 從軍 張采薇
5 在軍中10年 忍耐力
6 慈悲心。不將別人當競爭對象或敵人
7 認真 努力 學習
8 出家與回家 沒有白繞的路
9 順鏡境與逆境皆是增上緣
10 對不起自己是真的 對不起人家是假的
11 菩提心 。。。一去從軍就10幾年 似乎也是注定的
12 東老人。看好自己
美好的晚年 2005-2009
1 面對病痛 痛而不苦
2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3 起死回生 護士 涂
4 起死回生 我是真的會走的。。。
5 起死回生 2007 三月十二日,星期一
6 菩提心的眼淚。汶川大地震
聖嚴法師年譜
1 2009 一月7日 師父感恩沈家禎居士
2 空花水月。眼前當下 只有現在
宏智正覺之後 默照禪就失傳了
西方及中國都沒有默照
3 雪中足跡:當我們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阻礙一定是多的 ,禪修可以培養
4 圓寂日瑞像: 淒風苦雨 大體右側 大體檀香 舍利 藍色綠色如意觀音坐 植存
5 禪修:師父無法之法(英文)
6 弘一大師傳p389 面對病痛 念佛 藕益智旭大師
7 大孝 代眾生痛苦 48願
8 憨山大師 菩提心 憨山老人夢遊記卷15
9 于君方 雲棲株宏 語彙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世間大豪貴人多從修行中來,然有三等:
◉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則來生雖處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則時時在道,真所謂有髮僧也。
◉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已。
◉其三持戒修福,而於般若藐不繫念,則來生為順境所迷,背善從惡,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
鞫其因地,則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別如是,來生更來生,其差別又何如也?寒心哉!
2024/04/14 第401次景觀組出坡
建平師兄のgreeting: 諸位園丁菩薩及法行師兄姐,阿彌陀佛! (第一段恕略…)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習俗祭祀祖先的日子,同時也是適合踏青外出走走的時節。宋 程顥有詩云: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心態上適度放逸寬心,其實也是春三月養生的一種作法。這時候護肝養肺去濕預防感冒也是重點,因為清明早晚溫差變化大,雨量逐漸增多、濕度高,使得人體容易受到風邪與濕邪入侵,如何提高免疫力,預防邪氣入侵的同時,同時也要增加脾胃去除濕氣的能力。建議:飲食方面避免冷食和冷飲,以免傷及脾胃;多喝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也要避免久坐不動,保持適度運動,透過流汗,排出身體濕氣。亦可考量多攝取黃豆、芡實、赤小豆等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的豆類。總之順著黃帝內經所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自然界萬物恢復繁榮的生機,讓身體也動起來。所以此刻出坡還是大家很棒的養生選項之一。
𑁍大花咸豐草的花長這樣 葉子特徵縱紋、鋸齒狀葉片,呦呵,今年會認得出來、並連根拔起了! 我除草、我驕傲 🤣💪~~
2024/04/11 第267次例會—常遠法師 「認識法鼓山教團的組織與運作」
SF noted: ①今天沒有大法鼓,改成播放數段師父對法行會的期許。記得的重點有(1) 除了年四次的禪修會,還有禪七、禪三> ②常遠法師2001年出家,為現任督監法師。③法鼓山有16(17?)個分院(法師進駐管理)及___分會(在家居士)
by 賴會長:聖嚴師父創辦的法鼓山提倡三大教育與推動全面關懷,僧團扮演掌握理念指導中心的角色。在僧團的外圍,則有在家居士組成的護法團體,這是法鼓山團體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些外圍護法組織,僧團有如一座孤島。事實上,僧團是為大眾奉獻、服務而存在的,特別是為來山的菩薩提供教育和佛法的關懷課程。而護法居士既來山學習,也可以是弘法的先鋒。
法鼓山的護法組織,現有護法會、法行會、法緣會、菁英共修會、法青會、榮譽董事會、教師聯誼會、禪坐會、念佛會、助念團、合唱團與義工團等;各會團之間,彼此相互支援,僧團法師也投入其中,擔任輔導與關懷的角色。此外 聖嚴師父對僧俗四眾期勉法鼓山要邁向年輕化、國際化,因此法鼓山另成立十一個基金會,辦理各項文化、慈善、教育、人文與公益等社會活動。
1989年法鼓山創立,至今已逾30多年,為讓法行會的會員更了解法鼓山,本次例會特別邀請都監常遠法師以「教團的組織與運作」為講題,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共同為弘法護法盡一分力。
2024/03/07 第266次例會—常隨法師 「楞嚴經四講之四」十番顯見
聖嚴法師-大法鼓 0472: 如何導人學佛而不被排斥 (佛教徒在傳教時,不到因緣成熟,不宜太露骨以免遭到排拒。)
(所抄筆記待上傳)法師鼓勵大家參話頭 起疑情
太棒了,我有大發現:
◉20200403【通往禪的金剛經】講義一、0410講義二、0417講義三、0424講義四; Playlist for 第一至三講 ; 第四講
◉20201024 【六祖壇經】上半場 下半場 20210501上半場 下半場 上課講義 (非常豐富)
◉20220213【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探索「心」世界】共37段影音檔; 找不到講義 殘念
◉20230909【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萬別千差一掃空】0909講義一、0916講義二、0923講義三、1002講義四; PlayAll
2024/02/17 (初八) 第265次例會—新春拜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2024/01/04 第264次例會—常隨法師 「楞嚴經四講之三」七番破處之二
大法鼓。。。 (忘了抄)
下定決心定期更新7億顆原子吧:念佛或數息! (5個兄弟是App, 六阿哥是OS, 第七識恰如IP, 第八識則為無限雲端貯藏)
(所抄筆記待上傳)
2023/12/07 法行會週年晚會(263th?例行會議)
2023/11/02 第262次例會—常隨法師 「楞嚴經四講之二」七番破處一 = 七番徵心
大法鼓0234 以平常心學佛 YT: https://youtu.be/uwcn5hhfTCw?si=2kWSlgh6CPaj3rd7&t=43
- 開悟的定義: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分別、貪戀。
- 自我中心:認為自我很重要。
- 自我的定義:包括個人及小我的利益,同時涵蓋對神、對佛、對菩薩的執著。
仁俊長老(New Jersey) Bodhi Monastery 同淨蘭若。 [果ㄑㄧㄥˋ法師為師父替仁俊長老收的徒弟。]
事障=煩惱障; 理障=所知障 (=對法理解的障礙)。事障理障為修行兩大障礙。
如何背誦本經: (1) 果峻法師:拜經、一字一拜。(2) 化整為零法 — (2.1) 明 交光真鑑大師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2.2) 清末圓瑛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及簡易科判) (讀自序部分 始對圓瑛大師對楞嚴經的開演、註釋崇敬萬分!!🙏🙏🙏)
無分別 ⮕ 性(無相)真心、離語言文字、空(勝義諦)⮕ 中道(人事物) ⬅︎ 假有(世俗諦)相、名字 ⬅︎ 分別 因緣有、要把握; 自性空、不執著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暎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證。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 「著相」出家會有問題、不知「真心」所在、直心,中間無諸委屈相
- 「眼」看見如來的殊勝相貌,「心」起歡喜
- 塵(染污)勞(擾亂義) = 煩惱
- 因為有「心」才會喜歡、討厭,但你對什麼是「心」並不清楚,若不知道真心所在,雖辛勤修行,仍無法消除塵勞。
Where is your mind? (心) 七番破處 七番徵心
- 破身內 (得定之人有時可見及體內構造)
- 破身外
- 破潛眼根 (類似今日之眼鏡、contact lens) 浮塵根 (眼球),扶根塵 (視神經叢),淨色根(凡夫不俱足只有得到智慧的菩薩才有)
- 九緣八七好相鄰 :「「九緣」是指以九個條件,使前五識產生作用。識的生起作用,凡有四緣:(1)因緣,即是以六根為因,六塵為緣。如眼根對色塵時,眼識隨生,故名因緣生。(2)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即是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故名次第。(3)所緣緣,即是心心所法,須仗託諸緣而起,是自心之所緣慮,於是而有親所緣緣(自心)及疏所緣緣(外境)之分。(4)增上緣,即是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故名增上。此處所說的前五識與九緣的關係,意思是說:
- 眼識:須具「九緣」而生作用,那就是眼根、分別依的第六識、染淨依的第七識、根本依的第八識、作意、空、明、色境、眼識種子。
- 耳識:須具「八緣」而生作用,比起眼識,少一個「明」緣,其他八緣則為耳根、六識、七識、八識、空、作意、聲境、耳識種子。
- 鼻識:須具「七緣」而生作用,即:鼻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香境、鼻識種子。
- 舌識:須具「七緣」,即:舌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味境、舌識種子。
- 身識:須具「七緣」,即:身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觸境、身識種子。」《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7輯第6冊,頁50-頁51)。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6-006
- 九緣八七好相鄰 :「「九緣」是指以九個條件,使前五識產生作用。識的生起作用,凡有四緣:(1)因緣,即是以六根為因,六塵為緣。如眼根對色塵時,眼識隨生,故名因緣生。(2)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即是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故名次第。(3)所緣緣,即是心心所法,須仗託諸緣而起,是自心之所緣慮,於是而有親所緣緣(自心)及疏所緣緣(外境)之分。(4)增上緣,即是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故名增上。此處所說的前五識與九緣的關係,意思是說:
- 破分明暗(竅藏) 兜羅綿手:細軟香滑之手。
- 破隨有
- 破中間
- 破無我
觀音妙智 p194–195: 五根通常是指眼晴、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五官,也就是五種官能,而不是佛經所謂的「五根」。梵文裡的「根」分成兩種:「浮塵根」,是表面的、是浮動的,可以感覺到、看到、摸到,還可以用科學的方式研究分析,這是粗的塵所形成的根;「淨色根」,是一種清淨物質體的根,而不是塵,這才是真正的「五根」,用解剖或者顯微鏡儀器都無法看到。 《楞嚴經》講的「五根」是淨色根,而不是浮塵根。根和識有密切的關係,五根和五塵接觸,同時產生五識,根的功能使得識產生作用,當識沒有作用時,根也不存在了。雖然淨色根不存在,浮塵根仍然還在,就像人死後跟活著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淨色根已經不在了,留下的只是浮塵根。淨色根是物質體,它不是不散的,不是能夠抓得到的,也不是可以分析、可以看得到的。 淨色根相當難懂,一般人只知道浮塵根而不知道有淨色根,只有得到智慧的菩薩才知道有淨色根。然而,真正能發生作用的,是淨色根而不是浮塵根。這一段講的是眼根,就算懂得眼根的淨色根是什麼,也不能開悟,因為眼睛的浮塵根不全,也不普遍,必須要在開悟以後,才能看到淨色根,才能夠體驗到微細的東西。
2023/10/04 第261次例會—常隨法師 「楞嚴經四講之一」
- ㄧ般人的心理: <癡>
- <貪>: 有「都合」
- <瞋>: 沒「都合」
- 修行著力點:<二空> 對治<二障> 乃至無貪無瞋無癡。
- 我空:對治「我執」= 煩惱障 (證真解脫)
- 法空:對治「法執」= 所知障 (大菩提心)
- 【攝大乘論講記-己 大乘甚深緣起 】…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 萬別千差一掃空!
- 京都宇治 黃檗山萬福寺 煎茶道(熟茶) 臨濟瞎驢 (佛光大辭典) 禪宗公案名。係唐代臨濟義玄禪師示寂前與其弟子三聖慧然之問答。臨濟錄(大四七‧五○六下):「師臨遷化時,據坐云:『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出云:『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云:『已後有人問爾,向他道什麼?』三聖便喝。師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端然示寂。」此公案中,臨濟將三聖比為愚鈍之瞎驢,然卻付囑其正法眼藏。蓋「瞎驢邊滅卻」之意旨如何,為本公案之要點;臨濟揶揄其正法眼藏為這瞎驢漢滅卻,於對三聖之貶抑中,實寓讚美之意,表示真正之付囑。〔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祖庭事苑卷二、五燈會元卷十一、從容錄第十三則〕 p6509
- 萬別千差一掃空——管窺黃檗隱元禪師 《學術論考》 :「萬別千差一掃空——管窺黃檗隱元禪師」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3輯第1冊,頁504)。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3-01-023
- 萬佛城度輪法師(宣化上人)
- 太虛大師判為「法界圓覺」,印順導師判為「真常唯心」。師父則認為… –> 沒抄到,但可參考果慨法師的教觀綱宗。
- 經題略解
- 大佛頂 (無見頂相 剃頭見不到佛頂)
- 如來密因 (一直都在、非顯故「密」)
- 修正了義 (如師父提及一女眾菩薩攜子請師父摸頭、小孩安靜下來、之後往生,卻還來感謝師父)
- 諸菩薩萬行 (57階位菩薩均修萬行)
- 首楞嚴 (梵文 Suramgama之譯 增長、勇健、勇士之意)
- 經
- 通序之六成就:
- 信成就:如是
- 聞成就:我聞
- 時成就:一時
- 主成就:佛
- 處成就:在室羅筏城(=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 眾成就:與眾若干人俱
- 華嚴判教: 小始終頓圓,如阿含經為小、般若經為始、唯識學為終、楞嚴經為頓、華嚴經為圓。
- 妄得起點在貪,此處有二貪 (1) 阿難の貪 (2) 缽吉帝の貪。
- 總本山祈願觀音殿 入流亡所 大悲心起 觀世自在 (法鼓山的故事 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是全經共分為十卷,第一卷敘說阿難尊者在托缽乞食的時候,被摩登伽之女(名缽吉帝)用外道幻術及咒語所迷惑,當時的阿難因為尚未證阿羅漢果,所以幾乎破了淫戒。後來文殊菩薩奉了佛陀的指示,將阿難救出,連同摩登伽女一起帶到佛前,兩人同時懺悔,並且修學佛法。 <七處徵心>
第二卷闡述理論,說明眾生都有真性,也就是佛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由於眾生自己造了種種的業,所以產生了顛倒、分別,因而變成眾生。<十番顯見>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說明宇宙及人生的形成、性質與現象,也就是宇宙觀和人生觀。
第五卷和第六卷,是佛的大弟子阿羅漢和菩薩們,在佛前述說自己最初是如何修行?如何得道?用的是什麼方法?證得什麼果位而得到圓滿通達?一共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第六卷則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用耳根聽聞佛法、廣度眾生,因而成就了三十二種化身。這二十五位成就了的聖者,都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第七卷則說出了〈楞嚴咒〉,共有四百三十九句,並且說明誦〈楞嚴咒〉的功德和功用。(熟的話 14分鐘可誦一遍)
第八卷分成上下兩個方向來解釋,首先說明眾生要向上修行,應該要修三摩地,破種種顛倒妄見,經過五十七個菩薩階位,然後進入本元真如,終至成佛。五十七個階位,從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煖、頂、忍、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覺,乃至妙覺等,一共五十七個;其次說明眾生向下,也就是墮落到地獄,有十種因、六種果,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感受差別的果報。
第九卷講的是「三界二十五有」的種種形相。「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五有」是在三界之中,有二十五種類別的眾生,各有種種形相。
第十卷非常重要,是介紹十種外道的惡見或邪見,多是當時的哲學家,而這十種見解皆使我們無法出離三界,是永遠沉淪於生死苦海的原因。此外,這一卷也說明了修行禪定時,容易出現的十種魔境
師父「楞嚴經專欄」 <按我>
2023/09/07 第260次例會—退居方丈果東法師 「面對時代困境 更要安頓身心-心靈環保的新價值」
- 心靈環保的新價值。退居方丈和尚 果東法師x 葉樹姍師姐
- 法師剛從海外關懷之旅回國 紐約有紐約的問題
- 矽谷。科技人才 煩惱要保父母接來美國或是自己回國
- -時空因緣觀
- 面對 接收受 處理 放下
-操心擔心無濟於事 不入如把心定下來 身心安頓 起慚愧心 - 身到 心到 清楚放鬆 全身放鬆
-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專欄 <測試一下>
2023/07/06 第258次例會—果光法師 「法鼓心靈環保教育園地」之構想與實踐
2023/04/09 第377次景觀組出坡
建平師兄のgreeting: 諸位園丁菩薩及法行師兄姐,阿彌陀佛! (第一段恕略…) 記得小時候熟讀清明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語詞中斷魂二字,硬是說得太沉重,把春天弄得愁雲愁雨的景象,還好後句接問酒家何處有,杏花村替春天扳回一點顏色。事實上「清明」是仲春雨暮春之交,發舒清淨明潔之氣象,《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在此清明時節,萬物茂發,花木抽穗、花開紛然,景象是一片欣欣向榮,真不知道當初杜牧寫詩時是甚麼心情,似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之嫌…。不過清明前後,常會有降雨天氣較為潮溼,人體溼氣亦會受到影響,容易頭暈困重、精神倦怠;「春天後母面」指的也是春天氣候多變且不穩定,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也隨之起伏,勿在氣溫逐漸回升之時過度貪涼飲冷,一定要隨時注意保暖,以免在乍暖還寒之際而感風寒。此節氣建議多曬太陽一方面增強體內陽氣,一方面也可祛除體內多餘溼氣;多做八段錦、太極拳等動靜皆宜的運動,當然前來出坡肯定也是很合宜的選項,在此誠歡迎第四組及全體師兄姐,撥冗同來山上出坡。
大花咸豐草的花長這樣 葉子特徵縱紋、鋸齒狀葉片
2023/04/06 第255次例會—常濟法師x果禪法師–遨遊穹蒼的勇氣
- Who is shaking the bottle
- 愛因斯坦 錯覺
- 心智 公域 視野的悲劇
- 大轉折 ()以重塑人類的發展
- 由死亡、缺乏經濟 轉為繁榮富裕的經濟
2023/03/02 第254次例會—果賢法師 :「找回自己」雜說 (法鼓文化 大字版 普通版)
- 過年SOGO禮卷的小趣事,法師提醒有在修的菩薩,千萬不可以再問「後來有找到了嗎」
- 與師父近距離採訪數日,感動一位大修行者分秒必爭、全心為眾生的精神。
- 色身自我,法身自我。紅業的我、黑業的我 (SF: 這和行天宮白色的心、黑色的心相同)。
- 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
- 前面三章講「認識自我」,第四章講「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一定要讀,例如
- 有什麼直得自誇的
- 人生的目的意義與價值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佛菩薩則是來還願;如果知道人身難得,能夠知善知惡、為善去惡,人生就有了意義;如果又能進一步積極奉獻、自利利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 自知自明的自信 加碼楊蓓(音ㄅㄟˋ)老師的書《親密、孤獨與自由》提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楊蓓提到溝通時,大致可分為幾個類型: 討好型、打岔型、指責型、超理智,而能做到「一致型」的較少。聖嚴師父為之作序<連結>
- 討好型:這種人在溝通的時候,較容易認錯,或是下意識要讓身邊的人高興。他們的優點是體貼、敏感,容易與人相處,可是換句話說,也容易被人忽略、失去自我、負擔過重。
- 指責型:為了保護自己,而譴責別人、忽視別人,甚至會專制地產生暴力。他們尤其講求秩序與安靜的家庭。
- 超理智型:很有邏輯跟層次的,通常會很嚴肅,且喜歡長篇大論地說教。
- 打岔型:超理智型的相反,會正面跟你討論問題,且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講一些無關的事情,他們對自己、他人、情境都不在乎。
- 最好的類型其實是一致型,是身心皆一致的人,心裡想跟表現出來的姿態都是一致的,他們欣賞自己,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他們的言語、情感、行為、生理及心理都是一致的。更重要的,他們會面對自己的孤獨,建立與自己的親密感。
2022/12/08 法行會23週年晚會
- 最喜歡振奮人心的法鼓隊!!
- 最尬意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的おみやげ(oo-mí-iá-geh)(每回都有!!!)
- 人生新六度 (長寬高深細溫) (會訊2021 Vol 73 p2–3)
- 長: 發長遠心 奉獻學習
- 寬: 潛能開發 溝通協調
- 高: 不斷增長 福德智慧
- 深: 認同相信 道風&價值
- 細: 用心細心 提升專案
- 溫: 關懷的心 清涼的心
- 人生新六度 (長寬高深細溫) (會訊2021 Vol 73 p2–3)
2022/04/10 第352次景觀組出坡
建平師兄のgreeting:
清明將近,在此先祝福大家清明連假順心愉快闔家平安! 春分已過春欲去,過了這個周末下周二即是清明,隨之穀雨而至,節氣就將轉為立夏了。每次隨著出坡通知,紀錄節氣轉換,總覺得時光在轉眼間,流轉而稍未止息。年輕時,總怕怠忽光陰,努力把握時間投注工作,而不知停歇休息;略有歲數後,總嘆時光流逝空著急,而力不從心。任何的事物或設備,在按下開關停止鍵時,一切暫停;而唯獨人,在按下暫停鍵後,方能開始思索。我們有多久沒幫自己按下暫停開關了呢? 所以偶爾,將自己暫停一下,抽離日常的活動事務,給自己一點空檔時間,放鬆放空,來山上領受一下那份安定與安靜吧,我們的第三五二次出坡就在4/10喔!
3/27前次出坡日,遇雨小冷。當天感恩崇忠會長,俊康師兄,瑞娟、麗薰及阮芳師姐,冒雨參加出坡,雖雨勢不大,確實也影響出坡工作,還好經前幾次大家的投入,景觀區整體狀況很不錯,所以當天把工作集中在機房側下方的邊坡上,還算小有成效。只是人少肚量小,消化不完會長和師姐們熱心提供的點心水果,只好留到下出坡再與大家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