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師父楞嚴經專欄

2009年:「觀音妙智」編者序: 聖嚴法師從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於美國紐約的東初禪寺開始講解《楞嚴經》,其中的耳根圓通部分,從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開始,至二○○五年六月為止,前後歷時將近十年之久。本書是從講經期間的四十八場講座、五十八卷錄音帶中整理、編輯而成。法師親自修訂,於不足之處錄音補充,並於二○○七年五月二日,在晚年養病的臺北中正精舍完成修訂。全書保留了法師生前審定的「問答」部分,法鼓文化經過一年多的編輯,延宕多時,至今日出版。【註:果鏡法師的演講則提及師父花了12年在美國東初禪寺講第六卷 耳根圓通 = 觀音妙智一書。說這是修成最快的法門;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在楞嚴會上大力稱揚。在台灣則只講到第二卷就沒有因緣了。】

2013/09/10 (法鼓山普化中心)《楞嚴經》講要系列課程,是聖嚴法師於1995年,在農禪寺講座的珍貴錄影。《楞嚴經》是漢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有所謂:「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讚歎,亦是一部轉迷為悟的寶典,能引領人們從迷失中覺悟,從虛妄中發現真實,開發生命的大悲大智。聖嚴法師以生活化的譬喻和故事,精闢解說《楞嚴經》第一卷、第二卷的要義,將精深的經義內涵,化為淺顯易懂不再艱深難解的修行指南,並且透過豐富的舉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隨時隨地實踐的觀念,而能在生活中隨時體會佛法的利益。

是全經共分為十卷,第一卷敘說阿難尊者在托缽乞食的時候,被摩登伽之女(名缽吉帝)用外道幻術及咒語所迷惑,當時的阿難因為尚未證阿羅漢果,所以幾乎破了淫戒。後來文殊菩薩奉了佛陀的指示,將阿難救出,連同摩登伽女一起帶到佛前,兩人同時懺悔,並且修學佛法。 <七處徵心>
第二卷闡述理論,說明眾生都有真性,也就是佛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由於眾生自己造了種種的業,所以產生了顛倒、分別,因而變成眾生。<十番顯見>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說明宇宙人生的形成、性質與現象,也就是宇宙觀人生觀
第五卷和第六卷,是佛的大弟子阿羅漢和菩薩們,在佛前述說自己最初是如何修行?如何得道?用的是什麼方法?證得什麼果位而得到圓滿通達?一共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第六卷則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用耳根聽聞佛法、廣度眾生,因而成就了三十二種化身。這二十五位成就了的聖者,都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第七卷則說出了〈楞嚴咒〉,共有四百三十九句,並且說明誦〈楞嚴咒〉的功德和功用。(熟的話 14分鐘可誦一遍)
第八卷分成上下兩個方向來解釋,首先說明眾生要向上修行,應該要修三摩地,破種種顛倒妄見,經過五十七個菩薩階位,然後進入本元真如,終至成佛。五十七個階位,從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煖、頂、忍、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覺,乃至妙覺等,一共五十七個;其次說明眾生向下,也就是墮落到地獄,有十種因、六種果,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感受差別的果報。
第九卷講的是「三界二十五有」的種種形相。「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五有」是在三界之中,有二十五種類別的眾生,各有種種形相。
第十卷非常重要,是介紹十種外道的惡見或邪見,多是當時的哲學家,而這十種見解皆使我們無法出離三界,是永遠沉淪於生死苦海的原因。此外,這一卷也說明了修行禪定時,容易出現的十種魔境

2013-YouTube 聽經講記 (2019開始通車囉! From GTask/GKeep undated)

01《楞嚴經》講要卷一01序分(一)經題 〖本集開示聖嚴法師詳細解說經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楞嚴經》這部重要的修行寶典。〗
02《楞嚴經》講要卷一02序分(二)與會大眾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在何時何地?什麼因緣?會集了無數的大比丘、大菩薩、護法天神,共同來聽《楞嚴經》這部的殊勝妙法,本集開示­將為您揭曉。〗
03《楞嚴經》講要卷一03序分(三)阿難與摩登伽女〖楞嚴咒〉被譽為咒中之王,本集介紹了咒語的來源,也就是《楞嚴經》中最精彩的一則故事,也是本經緣起的故事,那就是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幻術無法脫身,佛陀遂遣文殊菩­薩持此咒救護阿難,幻術遇咒而解。〗
04《楞嚴經》講要卷一04序分四阿難啟請〖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的故事,開啟了佛陀宣說《楞嚴經》的因緣。獲救的阿難及摩登伽女同歸佛所,阿難慚愧「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悲泣懇請佛陀宣說修行定力之法,而促成了楞­嚴會,日後結集為《楞嚴經》。〗
05《楞嚴經》講要卷一05七處徵心(一)執心在身內〖(SF:若在身內當見各臟器)〗
06《楞嚴經》講要卷一06七處徵心(二)執心在身外〖(SF:若在身外當見七竅)〗
07《楞嚴經》講要卷一07七處徵心(三)執心潛眼根〖(SF: (1) 唯識 浮塵根 (外表六根形相 即眼耳鼻舌身意 浮在身經根上之意) (2) 扶根塵即神經之意; 師父比喻如戴眼鏡之人必當見眼鏡=琉璃碗)〗
08《楞嚴經》講要卷一08七處徵心(四)執心分明暗〖「七處徵心」的第四處,本集阿難尊者提出,張開眼睛能「見外」,閉上眼睛見到黑暗即「見內」。佛陀對此提出質疑,再次破除了心在內或在外的說法。(SF: 有兩種方式見得了身內 1. 打坐氣脈通了 以第六感得知 但非神通 像在印度、古老中國的醫藥 均是以此方式 認知體內 2. 神通之力。但在楞嚴會上 上述兩種方式皆不可行; 阿難提出心向內則見暗、向外則見明,佛說這也不對。向內見暗,表示心被黑暗包起來了 就無法見到五臟六腑、若心與暗合而為一那如何能見呢? 藕益大師: 此復計心在內也。初計內時。佛以不能見內難之。今云見暗卽是見內。正轉救初難也。 此中先以對不對雙牒。次雙破也。若與眼對下。先破對。又二意。一者旣對則非內。二者許內則有過。若不對下。次破不對。只須云何成見一句也。| 恐彼又轉救云。開眼見外。名為外對。閉眼見暗。名為內對。則暗仍與眼對。而亦不取室暗為焦腑也。今卽牒而破之。旣許內對。則開眼時。亦可內對而見其面。若開眼不能內對而見其面。則閉眼亦何能成內對乎。又設許內對見面。則心眼俱在虛空 仍違汝心在身內之計矣。| 恐彼救云。設許心眼俱在虛空。亦復何過。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虛空。便非汝體。則如來今見汝面。卽應如來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猶應未覺也。|恐彼更轉救云。眼雖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隨覺。今更破云。若許眼在虛空。仍復與身兩處皆覺。則現有二知。當成兩佛矣。夫成佛時。雖復化身無數。祗如月印千江。豈可謂法身有二體耶。)〗
09《楞嚴經》講要卷一09七處徵心(五)執心則隨有〖 「七處徵心」的第五處,阿難尊者引用佛陀曾說的:「心生種種法生」,主張心無定處,而­是隨緣所生。佛陀卻反問,如果心沒有本體,又怎麼可能生出種種的法?精彩問答引導我們­進一步地思惟。(藕益大師: 阿難雖則雙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無體。計此緣影以為能合。種種諸法以為所合。故佛牒計中不須更出前之兩句。以前兩句非彼妄計張本故也。夫妄心的確無體。但阿難久執有體。不達本無。故今得以無體難之。是心者。指彼所執緣影也。旣不知緣影非心。則必妄謂有體。斷斷不敢承當無體之義矣。六塵十八界。全體皆卽自心。今獨計此緣影以為自心。則塵界並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無體之緣心。來合諸法。何異欲以第七無體之塵。合成第十九無體之界乎。是義必不然矣。 | 破: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 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塵之眼。不能有見。緣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 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先立四句。然後一一破之。初一體句。謂四支共一心體。故以咸覺為難。設使咸覺。則挃無偏在。今挃旣偏有所在。則咸覺義墮。而四支共一心體不成矣。次多體 句。卽是多心。故是多人。三徧體句。謂一心滿於四支。與前四支共一心體是同。故亦同前所難。四不徧句。謂一心不能徧應。故宜一處有知。一處無知也。今汝不 然句。總結四句皆非。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10《楞嚴經》講要卷一10七處徵心(六)執心在中間〖七處徵心」的第六處,阿難尊者在本集提出,既然心不在外,也不在內,應該就在根塵的­中間。佛陀再度破解我們的分別、執著心,說明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只要執著­其一,都是煩惱妄想心。(SF: 中間的話應該可見內臟呀)〗
11《楞嚴經》講要卷一11七處徵心(七)執心乃無著〖前面提出的六種看法,都一一被佛陀否定之後,阿難尊者最後提出­,什麼也不執著,就是心了。佛陀卻指出,認為沒有執著的心,也是一種執著。並以善巧方­便,引導我們連執空為有的微細執著心都一一去除。(SF: 認為心無著,其實還是有個”心”)〗
12《楞嚴經》講要卷一12妄識非心(一)〖阿難尊者從摩登伽女處獲救後,悲泣懇請佛陀宣說「奢摩他路」,令未來的衆生也能免除受­困於同樣的魔境。究竟佛陀開示了什麽呢?奢摩他路又是什麽呢?(SF: 奢摩它為止,毘缽舍那為觀)〗
13《楞嚴經》講要卷一13妄識非心(二)〖眾生因為不知兩種根本,從無始來,無明顛倒,造作種種惡業;就算已經知道修行的人,也­常因為還不能真正體悟兩種根本的真義,而走了許多的冤枉路。何謂兩種根本呢?本集開示­將一一闡釋。〗
14《楞嚴經》講要卷一14妄識非心(三)〖聖嚴法師再次簡要闡述前面所談的重要觀念:心在哪裡?人的心究竟是有還是沒有?言簡意賅的開示,讓我們再次的複習當中重要意涵。〗
15《楞嚴經》講要卷一15妄識非心(四)〖人都認為能夠看的是心在看,能夠推敲、想像的是我們的心在推敲、想像,可是經文明確告訴我們,那不是我們的心。讓我們一起來思惟吧!〗
16《楞嚴經》講要卷一16妄識無體(一)〖這段經文阿難還是以凡夫的立場,來探討心的功能以及心的作用,而佛則不斷地誘導阿難尊者從佛的角度來探討心是什麼模樣。凡夫與佛所見的有何不同?且聽世尊解答
17《楞嚴經》講要卷一17妄識無體(二)〖經過之前的問答,阿難尊者還是不清楚心是什麼,現在佛繼續分析說明,以眾生心是煩惱,佛心是智慧來說明心的面貌,引領我們轉化無明煩惱心,為智慧光明心。〗
18《楞嚴經》講要卷一18妄識無體(三)〖何謂真心、何謂妄心?我們的紛亂的念頭是真,還是妄呢?這集開示,聖嚴法師帶領大家,以禪修方法來認識我們的心。〗
19《楞嚴經》講要卷一19妄識無體(四)〖聖嚴法師說:「佛法就是叫人家練心,心不受煩惱所困擾,不受任何境界所誘惑刺激、恐懼怖畏」。本集開示,進一步解說佛法的修行次第,為大家帶來消除煩惱的妙方。〗
20《楞嚴經》講要卷一20顯真性(一)〖眾生煩惱,源於不知道自己與佛一樣,有不變的「真心」,本集開示,讓我們知道如何能夠發明自己的真心,開展智慧的眼。更深入的認識「貪、瞋、癡、慢、疑」這六種智慧障礙。〗
21《楞嚴經》講要卷一21顯真性(二)〖眾生皆有佛性,卻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開悟、解脫。本集開示中,佛陀善巧以拳頭等譬喻,說明凡夫的執著與分別,並講說微妙法義,使得一切眾生,以智慧心得清淨眼。〗
22《楞嚴經》講要卷一22十番顯見(一)顯見是心〖本集開始進入一系列探討「見」的本質,佛陀透過十種譬喻來一一說明,以此指出真正能「看見」的,其實是心,而不是身體或環境。〗
23《楞嚴經》講要卷一23十番顯見(二) 顯見不動之一〖眾生的心與佛心本質無異,但凡夫心卻易受客塵影響而浮動,並產生煩惱。本集以旅客與旅店主人的譬喻,生動說明佛的清淨智慧心是不動的。〗
24《楞嚴經》講要卷一24十番顯見(十) 顯見不動之二〖本集開示說明身動而心不動的生活實踐,身體或環境有所變化的時候,內心清楚了知,但卻沒有煩惱起伏。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就是解脫。〗

25《楞嚴經》講要卷二01十番顯見(三) 顯見不滅〖在佛法的觀點中,說有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是錯的;說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亦是不對,那麼究竟是誰在輪迴?誰在生死?且聽佛陀層層地為我們解開謎底。〗
26–27《楞嚴經》講要卷二02/03十番顯見(四) 顯見不失之〖經典中有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既然如此,又是因為什麼,而使得我們煩惱、輪迴,不得解脫呢?且聽世尊與阿難的精彩問答,引領我們進一步地釐清與思惟。〗
28–31《楞嚴經》講要卷二04–07十番顯見(五) 顯見無還〖顯見無還」的「還」意指當一個現象的因歸因、緣歸緣,各還其位之後,這個現象就消失了。 然而煩惱心、 分別心,可以「還」;真正的本性、本心,則無從「還」起,也不需要「還」。可還、無還,究竟要引領我們勘破什麼樣的錯誤知見呢?讓我們一起透過經文來了解吧。〗
32–34《楞嚴經》講要卷二08–10十番顯見(六) 顯見不雜〖凡夫用分別妄想心來看世界,如同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彼此之間因而產生對立和矛盾。本集開示引導我們,以慈悲心來體證差別之中有統一。凡事不落於主觀,而是實事求是,自能證得無漏、清淨的智慧。〗
35–37《楞嚴經》講要卷二11–13十番顯見(七) 顯見無礙〖本集透過生活實例的講解,說明「空」的積極運用,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在不同的時空下,都能扮演好不同的身分和角色。只要好好體會當下的生活,就能夠隨處安心,隨時都過著自在與如意的生活。〗
38–43《楞嚴經》講要卷二14–19十番顯見(八) 顯見不分〖生命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當作真的,發生變動或變故的時候,就會很痛苦;如果當作假的,可能會掉入消極的陷阱。本集內容告訴我們,生命是因緣聚合才有的,要藉由這假的、臨時的色身,來修我們的真智慧。 SF notes: 三摩地 = 靜:煩惱靜、情緒靜但智慧動、慈悲動。即空即有 即有即空-每天都很快樂。]〗
44–46《楞嚴經》講要卷二20-22十番顯見(九) 顯見超情〖本集以「明、暗、空、塞」來說明一切現象都在不斷變更,只要有因有緣,就會產生變化。因此對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善的。只要調整自己的觀念,人生際遇會轉變,環境也會隨之轉變,處處遇到的都會是菩薩。 (SF notes: 卷二22 之所以會造成對立 是因為眾生長久以來的顛倒 妄見 積非成是 以及許多錯誤習慣造成的。)〗
47–49《楞嚴經》講要卷二23–25十番顯見(十) 顯見離見〖佛法言明凡是用主觀的心所衡量、判斷的,都是有偏差的,都是會讓人起煩惱的;當離開自己的煩惱見、主觀見、分別見,體悟實相無相、無不相,那就是真正的智慧。且讓我們透過《楞嚴經》,勘破虛妄,成就真實的智慧。
50–53《楞嚴經》講要卷二26–29兩種妄見〖世尊言:「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皆是由於二顛倒妄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究竟「別業」與「同分」是什麼意思呢?且聽世尊為我們一一解惑釋疑,引領大眾漸離輪迴生死的層層妄見。(SF notes: 卷二27, 7min處 ,輪廻再回到到人間的機率很少 …因為生為天、人 往往把福報用盡,往往只享福報而付出得極少,因次常常又回到畜生道輪迴受報。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54–57《楞嚴經》講要卷二30–33進退合明〖 世間的任何現象都因和合而生滅,此段阿難尊者提出,證菩提心大概也是由於種種因緣聚合而得。然而佛言:「這樣的想法錯了。」究竟是哪裡不對了呢?讓我們一起透過經文來逐一釐清。(卷二30, 27分處,師父提到自己重聽,以及如何返光自照 體量他人語無倫次 乃正常現象 自己就不會有煩惱。) (卷二32, 8’40″處 學歷不代表身份 能力不代表人格 工作並沒有貴賤 觀念能決定一切 佛與眾生相差最多的是觀念 開悟者看得遠 有能力處理問題 佛看一切眾生均是未開悟前的佛 每一處都是度眾生的淨土。13min處 師父不看電視 因為記者就要報三種新聞 1 政治相關 2 犯罪 3 災難]) (卷二33, 13分鐘處 煩惱由 心 、身體、環境組成的。)
58–63《楞嚴經》講要卷二34–39和合俱非〖佛言:「凡夫眾生所感受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心中的虛擬影像,並非是真實的世界。」當我們能逐漸領略這虛妄不實的事實,必也能漸漸遠離因虛幻而起的執著,進而展現無我、無相的大智慧。(卷二39, 和合俱非。師父 解釋 空塞明暗 我見 講生命的虛幻、魔術師、請媽媽聽。環境四相 成住壞空,生理四相 生老病死,心四相 生住異滅)〗
64–65《楞嚴經》講要卷二40–41四科〖佛法把我們身心和環境的狀態,分為四大類,稱為四科。要了解人生、宇宙,就須觀察和體驗四科的運作,從中體悟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的聚散所組成。能夠體認到其幻起幻滅的本性,就能減少內心的執著。〗
66–72《楞嚴經》講要卷二42–48五陰〖《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若我們對於五蘊的組成與運作根本不了解,又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且讓我們透過聖嚴法師精闢入理、深入淺出的闡釋,一起來認識五蘊的虛幻不實,進而領略「度一切苦厄」的自在與喜樂。〗(卷二44, 開始講 五蘊 物質 身一 色蘊 (地水火風) 心三 (受想行) 精神一 (識蘊) 卷二45講受陰值得一聽再聽 卷二46講想陰值得一聽再聽 卷二47 想 / 行陰 (未聽) 卷二48五陰(五) 識陰 (未聽)〗

73–76《楞嚴經》講要卷三01–04 六入 眼、耳、鼻 (未聽)

果鏡法師:2012 觀音妙智四講之一 四講之二 四講之三 四講之四

果鏡法師:20151129 楞嚴壇 五陰魔 20151130 20151201 想陰 20151202 行陰 (第十卷) 20151203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