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0, 2013

聖嚴師父楞嚴經專欄

2009年:「觀音妙智」編者序: 聖嚴法師從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於美國紐約的東初禪寺開始講解《楞嚴經》,其中的耳根圓通部分,從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開始,至二○○五年六月為止,前後歷時將近十年之久。本書是從講經期間的四十八場講座、五十八卷錄音帶中整理、編輯而成。法師親自修訂,於不足之處錄音補充,並於二○○七年五月二日,在晚年養病的臺北中正精舍完成修訂。全書保留了法師生前審定的「問答」部分,法鼓文化經過一年多的編輯,延宕多時,至今日出版。【註:果鏡法師的演講則提及師父花了12年在美國東初禪寺講第六卷 耳根圓通 = 觀音妙智一書。說這是修成最快的法門;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在楞嚴會上大力稱揚。在台灣則只講到第二卷就沒有因緣了。】 2013/09/10 (法鼓山普化中心)《楞嚴經》講要系列課程,是聖嚴法師於1995年,在農禪寺講座的珍貴錄影。《楞嚴經》是漢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有所謂:「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讚歎,亦是一部轉迷為悟的寶典,能引領人們從迷失中覺悟,從虛妄中發現真實,開發生命的大悲大智。聖嚴法師以生活化的譬喻和故事,精闢解說《楞嚴經》第一卷、第二卷的要義,將精深的經義內涵,化為淺顯易懂不再艱深難解的修行指南,並且透過豐富的舉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隨時隨地實踐的觀念,而能在生活中隨時體會佛法的利益。 是全經共分為十卷,第一卷敘說阿難尊者在托缽乞食的時候,被摩登伽之女(名缽吉帝)用外道幻術及咒語所迷惑,當時的阿難因為尚未證阿羅漢果,所以幾乎破了淫戒。後來文殊菩薩奉了佛陀的指示,將阿難救出,連同摩登伽女一起帶到佛前,兩人同時懺悔,並且修學佛法。 <七處徵心>第二卷闡述理論,說明眾生都有真性,也就是佛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由於眾生自己造了種種的業,所以產生了顛倒、分別,因而變成眾生。<十番顯見>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說明宇宙及人生的形成、性質與現象,也就是宇宙觀和人生觀。第五卷和第六卷,是佛的大弟子阿羅漢和菩薩們,在佛前述說自己最初是如何修行?如何得道?用的是什麼方法?證得什麼果位而得到圓滿通達?一共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第六卷則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用耳根聽聞佛法、廣度眾生,因而成就了三十二種化身。這二十五位成就了的聖者,都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第七卷則說出了〈楞嚴咒〉,共有四百三十九句,並且說明誦〈楞嚴咒〉的功德和功用。(熟的話 14分鐘可誦一遍)第八卷分成上下兩個方向來解釋,首先說明眾生要向上修行,應該要修三摩地,破種種顛倒妄見,經過五十七個菩薩階位,然後進入本元真如,終至成佛。五十七個階位,從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煖、頂、忍、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覺,乃至妙覺等,一共五十七個;其次說明眾生向下,也就是墮落到地獄,有十種因、六種果,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感受差別的果報。第九卷講的是「三界二十五有」的種種形相。「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五有」是在三界之中,有二十五種類別的眾生,各有種種形相。第十卷非常重要,是介紹十種外道的惡見或邪見,多是當時的哲學家,而這十種見解皆使我們無法出離三界,是永遠沉淪於生死苦海的原因。此外,這一卷也說明了修行禪定時,容易出現的十種魔境 2013-YouTube 聽經講記 (2019開始通車囉! From GTask/GKeep undated) 01《楞嚴經》講要卷一01序分(一)經題 〖本集開示聖嚴法師詳細解說經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楞嚴經》這部重要的修行寶典。〗02《楞嚴經》講要卷一02序分(二)與會大眾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在何時何地?什麼因緣?會集了無數的大比丘、大菩薩、護法天神,共同來聽《楞嚴經》這部的殊勝妙法,本集開示­將為您揭曉。〗03《楞嚴經》講要卷一03序分(三)阿難與摩登伽女〖楞嚴咒〉被譽為咒中之王,本集介紹了咒語的來源,也就是《楞嚴經》中最精彩的一則故事,也是本經緣起的故事,那就是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幻術無法脫身,佛陀遂遣文殊菩­薩持此咒救護阿難,幻術遇咒而解。〗04《楞嚴經》講要卷一04序分四阿難啟請〖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的故事,開啟了佛陀宣說《楞嚴經》的因緣。獲救的阿難及摩登伽女同歸佛所,阿難慚愧「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悲泣懇請佛陀宣說修行定力之法,而促成了楞­嚴會,日後結集為《楞嚴經》。〗05《楞嚴經》講要卷一05七處徵心(一)執心在身內〖(SF:若在身內當見各臟器)〗06《楞嚴經》講要卷一06七處徵心(二)執心在身外〖(SF:若在身外當見七竅)〗07《楞嚴經》講要卷一07七處徵心(三)執心潛眼根〖(SF: (1) 唯識 浮塵根 (外表六根形相 即眼耳鼻舌身意 浮在身經根上之意) (2) 扶根塵即神經之意; 師父比喻如戴眼鏡之人必當見眼鏡=琉璃碗)〗08《楞嚴經》講要卷一08七處徵心(四)執心分明暗〖「七處徵心」的第四處,本集阿難尊者提出,張開眼睛能「見外」,閉上眼睛見到黑暗即「見內」。佛陀對此提出質疑,再次破除了心在內或在外的說法。(SF: 有兩種方式見得了身內 1. 打坐氣脈通了 以第六感得知 但非神通 像在印度、古老中國的醫藥 均是以此方式 認知體內 2. 神通之力。但在楞嚴會上 上述兩種方式皆不可行; 阿難提出心向內則見暗、向外則見明,佛說這也不對。向內見暗,表示心被黑暗包起來了 就無法見到五臟六腑、若心與暗合而為一那如何能見呢? 藕益大師: 此復計心在內也。初計內時。佛以不能見內難之。今云見暗卽是見內。正轉救初難也。 此中先以對不對雙牒。次雙破也。若與眼對下。先破對。又二意。一者旣對則非內。二者許內則有過。若不對下。次破不對。只須云何成見一句也。| 恐彼又轉救云。開眼見外。名為外對。閉眼見暗。名為內對。則暗仍與眼對。而亦不取室暗為焦腑也。今卽牒而破之。旣許內對。則開眼時。亦可內對而見其面。若開眼不能內對而見其面。則閉眼亦何能成內對乎。又設許內對見面。則心眼俱在虛空 仍違汝心在身內之計矣。| 恐彼救云。設許心眼俱在虛空。亦復何過。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虛空。便非汝體。則如來今見汝面。卽應如來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猶應未覺也。|恐彼更轉救云。眼雖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隨覺。今更破云。若許眼在虛空。仍復與身兩處皆覺。則現有二知。當成兩佛矣。夫成佛時。雖復化身無數。祗如月印千江。豈可謂法身有二體耶。)〗09《楞嚴經》講要卷一09七處徵心(五)執心則隨有〖 「七處徵心」的第五處,阿難尊者引用佛陀曾說的:「心生種種法生」,主張心無定處,而­是隨緣所生。佛陀卻反問,如果心沒有本體,又怎麼可能生出種種的法?精彩問答引導我們­進一步地思惟。(藕益大師: 阿難雖則雙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無體。計此緣影以為能合。種種諸法以為所合。故佛牒計中不須更出前之兩句。以前兩句非彼妄計張本故也。夫妄心的確無體。但阿難久執有體。不達本無。故今得以無體難之。是心者。指彼所執緣影也。旣不知緣影非心。則必妄謂有體。斷斷不敢承當無體之義矣。六塵十八界。全體皆卽自心。今獨計此緣影以為自心。則塵界並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無體之緣心。來合諸法。何異欲以第七無體之塵。合成第十九無體之界乎。是義必不然矣。 | 破: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 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塵之眼。不能有見。緣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 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先立四句。然後一一破之。初一體句。謂四支共一心體。故以咸覺為難。設使咸覺。則挃無偏在。今挃旣偏有所在。則咸覺義墮。而四支共一心體不成矣。次多體 句。卽是多心。故是多人。三徧體句。謂一心滿於四支。與前四支共一心體是同。故亦同前所難。四不徧句。謂一心不能徧應。故宜一處有知。一處無知也。今汝不 […]

聖嚴師父楞嚴經專欄 Read More »

南懷瑾 南禪七日安那般那  數、隨、止、觀、還、淨

———————- 南老師 南禪七日安那般那  數、隨、止、觀、還、淨 【佛法修證】轉載-南懷瑾開示:呵呼噓吹嘻呬六字訣的要領 分類:佛法修證 2011/11/23 09:27 分享 閺仙註:這法門是筆者經由做功夫得到驗證的好方法,因此轉貼分享給大家 —————————————————————————————- 現在我為你重復一次安那般那的要點。這個法門依中國的天台宗,是有為工夫配合無為工夫一起的,上座後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淨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淨也沒關系。 其次,你調整清理身體內部。一般人飲食男女沒有斷的,身體都有毛病,就成為修行的障礙。天台宗用「六字口訣」來清理身體內部。這個法門最原始是跟著佛法傳到中國來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師們所創造的。後來的中國的道家也學著用。 六個字和相對應的器官是: 呵(讀如猴)——心呼——胃噓(讀如「河威」合音)——肝吹——腎嘻(讀如「河宜」合音)——三焦(荷爾蒙系統,甲狀腺、胸腺、腎上腺)呬(讀如「斯」)——肺 (括弧內為國語發音) 這些字本身沒有意義,你每一口氣拉長讀一個字,但是不能讀出聲音來,你只要借用它們發音的嘴形,以聽不見嘴中發音和呼吸的聲音為准。看我做(南師示范)。 當你一口氣吐出「呵」的時候,觀想在心臟部位的業氣,病氣都吐出來了。一口氣吐盡了,把嘴一閉,身體自然會吸氣進來,完全不用你統指揮,也不用費力。你如果在吐完氣之後還拼命吸氣回來,是錯誤的做法。另外五個字也是一樣。 好, 你每次練習安那般那,第一,把念頭都拋開,放松身體。第二,用六字口訣調整身體裡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氣的方法清理。例如,您覺得胸 口悶悶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問題,就用「呵」或者「呬」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腎的問題,就用「吹」字。余法類推。這裡面還可以配合特定的動作,可以練武練 劍,有一種功夫可以把吐氣變成嘴中的吹劍……我們這兒講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訣也要用上不少時間,把內部打掃干淨,氣路通暢了,就自然進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別去注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說過,風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氣不通而起的。 你 做了清理,如果還有那裡不對,再用安那排出病氣業氣。你如果思想不能清淨,能真練好了出氣,思想煩惱也會少了。我們人在大煩惱或者累極了的時候怎麼做?是 不是長嘆一口氣?對不對?嘆出去就舒服了。男女在做完那事也會嘆一口氣,然後睡得像兩條死豬,舒服了。人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是出去的。人出生時,第一口 氣也是出去的。 講回靜坐,練完了六字口訣,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著呼吸。記得知性不是在腦中的。呼吸變得深長,你非常清楚;如果你 的念頭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經講得很清楚,呼吸有長中長,長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長。為什麼如此?佛沒有說。那同你的身體健康有 關系。如果靜坐時你的呼吸忽長忽短,這可能是你當天的情緒不定,吃的東西不對,乃至天氣變化都會有影響。 當呼吸粗重時,你會感覺到在鼻子尖上,漸漸、漸漸的,感覺到了眉心,最後才到了頭頂。當你還不夠靜時,你好像感到有東西進出。其實並不是空氣真的進出你的頭頂,都只是你心裡的感覺。當你念頭定住了,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那就是息。 所 以,你在練習時,只是知道呼吸的長短進出,只看這個,不要管念頭。好像在看著一個小孩子在房中跑來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兒,不用去幫他忙。這也像是看著水中 的魚游來游去,你知道魚在那兒,你不用去碰它。看著呼吸的長短、進出,慢慢地,愈來愈深愈長,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止息以後,知 道全身充滿了氣。如果覺得那裡不通,用意識觀,把那部位的病氣業氣送出去,甚至放個屁放出去。最麻煩的是氣到了性器官,這時候不要去管它,把這個看的念頭 也去掉,它就沒有了。你愈看它就愈是幫它,它就愈來愈強,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尋求發洩。當這種問題來了,你要知道如何處理,懂嗎? 當 你全身充滿了氣,把念頭都拋開,慢慢地氣也穩定了,這時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實也不是絕對的不呼吸,只是隔了許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時有氣進來,把他 放出去,身體就空靈了。這時身中就會生起光明,可能在頭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時口水分泌會特別旺盛,不用吞咽,他自然會下 去,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雙性荷爾蒙。慢慢你連身體的感覺也沒有了,進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為你講到這裡了,講多了反而會害了你。 很多人以為吸氣能充實生命,就練吸氣,真是愚不可及!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氣乃至生命給一切眾生。 練 習中最難的是腰部以下,到腿,到足趾。兩足是最難打通的,一旦通了,就會生起非常舒服的感覺,繼而產生樂感,比性的快感還要好。樂感由腿上升到頭,由腦所 生的樂感是無比的歡喜,無法形容的。到了這一地步,身體就不是障礙了。一般人打坐總還覺得身上有這裡和那裡的不舒服,就是覺得有身,所以身體就變成了障 礙。身體不障礙,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到這裡為止是共法,外道也可以修到的。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 ------------------------------- 天台宗小止觀法中,有一個偈頌: 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髒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呵(管心臟)、噓(管肝臟)、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腎臟)、呬(管肺)。 在 空氣干淨的地方,站著或打坐,用這六字之中的一個,作口形呼氣,不要出聲音,盡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癟進去),嘴巴一閉,讓它自然吸。煉得累了,停 下來作調息功夫。此時就是小止觀所謂「有覺有觀」,感覺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輕微,雜念少了,慢慢練習下去,身體內部會起各種變化。

南懷瑾 南禪七日安那般那  數、隨、止、觀、還、淨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